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 > 正文

曾纪霖

2008-12-01 00:00:00 来源:中国急救网

    1999年10月25日,第八届亚太地区呼吸治疗会议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在境内召开的国际性呼吸疾病治疗学术会议,它标志着我国呼吸疾病治疗技术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会议开幕式上,代表席上就坐着一位满头银丝、眉眼中透着慈祥和蔼的老人,脸上露着欣慰的笑容。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位老人,就是力促这次重要会议在北京成功举行的主要搭桥者、呼吸病专家曾纪霖教授。

    今年72岁的曾纪霖教授,1954年自上海同济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北京结核病肺部肿瘤研究所工作,长期从事结核病的临床防治工作,主要致力于结核病化疗的研究,先后参加了肺结核局部治疗北京协作组及肺结核短程化疗全国协作组工作。曾纪霖教授作为主要研究成员之一,为我国结核病治疗的规范化尽心尽力,做出了一定的贡献。1990年,曾教授应邀赴伊朗参加全球结核病防治学术会议,向大会介绍了我国肺结核短程化疗的研究情况,认为防痨工作在中国已取得令人瞩目的事实,受到WHO有关官员和与会学者的极大关注。

    1984年,中日友好医院组建成立,曾纪霖教授成为该院第一批专家之一,先后担任呼吸内科副主任、外宾病房内科主任,从事呼吸疾病治疗的研究,为规范我国的呼吸疾病治疗工作,提高治疗水平,培养专业人才,做了大量积极有益的工作。80年代末期,在与国外同行的学术交流中,曾教授发现美国的呼吸疾病治疗师体制以其全面、系统、规范的特色,很值得借鉴、提倡。而我国尚无一个比较完善的整体治疗机制来保障慢性肺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得患者长期的治疗、护理和康复难以得到保障。看到众多慢性肺疾病患者的痛苦,曾教授深感一名肺科医生责任的重大。在他的组织下,1990年到1995年,以中日友好医院为依托,先后举办了3期呼吸疾病治疗学习班, 邀请了数位美国著名呼吸疾病治疗专家专程来华讲课。全新的呼吸疾病治疗康复模式,令来自全国各地的呼吸科医生们耳目一新。10年间,曾教授通过办班讲学、奔走呼吁以及临床实践,使得国内呼吸科医师逐步了解认识到了呼吸疾病整体治疗康复的重要意义,并已得到国家卫生部领导的重视。虽然呼吸疾病治疗师体制尚未在我国全面实施,但许多医院已在呼吸疾病治疗中做了一些适合我国国情的尝试。“如果呼吸疾病治疗师体制能尽快在我国实施,那么,大批慢性肺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将得到大大改善。”谈到呼吸疾病治疗在我国的前景,曾教授充满了欣慰和寄托之情。

$$$

    曾纪霖教授对肺部疑难疾病的诊断有独到的思路和丰富的经验,他以扎实的功底、独到的思路、审慎的决策,博得了人们的尊重,使数以千计的肺部疑难疾病患者获得及时正确的诊治。曾纪霖教授认为,一名肺科医生最主要的基本功体现在阅读X线胸片水平上。他强调:“初学的青年医师对每个病人的X线胸片要绘图描述,以深化体会读片能力。如果过于依赖放射科报告,离开报告自己就没有主见,那就称不上一个合格的肺科医师。”他又说,“当然,作为临床医师,读片时必须密切结合临床,否则读片水平再高,也难免发生误诊。”曾教授和他的同事曾专门为北京结核病肺部肿瘤研究所精选整理数百份典型及疑难的X线胸片,辅以病史、尸检、活检或其他临床资料,为临床教学工作和病案讨论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料。

    看病,育人,著述编稿,搭桥牵线,淡薄名利,默默无闻,甘做绿叶扶红花,这是曾纪霖教授一生的写照。近50年的行医历程中,他把所有的光和热都散发给他的病人他的学生他的作者。他常年担任着《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级医刊(现更名为中国医刊)》、《中国综合临床杂志》、《中国临床医生》及《新医学》等近10家杂志的常务编委、编委或顾问、特约编辑,还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了40余篇论著、综述,参与了多部结核病和呼吸系统疾病专著的撰稿工作。

  在我国,有许多象曾纪霖教授这样默默无闻地为病人服务一辈子的临床医学家,他们头上虽没有令人眩目的光环,却深得人们的敬慕和爱戴。“我只是个普通的临床医生!”这是曾纪霖教授 一再对我们说的一句话。然而,在我国结核病防治史上,在呼吸疾病治疗的发展史上,曾纪霖这个名字,人们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版权所有 卫生急救网网络实名:卫生急救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备案编号 琼ICP备2021006935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椰城网警中国医院协会急救中心(站)管理分会